9月17日,在2023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分論壇“綜合智慧能源發展與實踐”上,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何勇健表示,隨著可再生能源的逐漸普及和電力市場發展,負電價情況會越來越普遍,并引發新能源資產估值模式變化。新能源開發企業須從單純的項目開發商向綜合智慧運營商轉型。
新能源電價走低
負電價情況越來越普遍,意味著新能源開發的底層邏輯發生變化。
何勇健介紹,以往新能源項目電價有補貼,電量優先收購,項目投資回報率較為穩定。隨著補貼退坡,新能源電價不斷走低,甚至出現負電價情況。
根據公開資料,負電價現象一般出現在電力現貨交易市場。當電力市場供過于求時,發電企業為保障發電機組連續運轉,避免機組頻繁關停,在一定時段內以零價格甚至負價格賣出電能。山東省電力交易平臺信息顯示,山東電力現貨交易在5月1日至2日出現連續22小時的負電價。
何勇健表示,新能源發電不穩定,難以實時響應電網或用戶的需求,在電力現貨市場競爭力較弱。
同時,新能源作為清潔環保的綠電,其潛在溢價尚未充分挖掘。何勇健介紹,目前青海省0.2277元/千瓦時的平價上網電價長期居全國低位,外送新能源電力落地電價普遍低于當地火電基準電價,未能體現出綠電的價值。
另外,何勇健認為,新能源發展面臨遠距離輸送和大電網消納的限制。據國家電網測算,新能源電量占比超過10%以后,需要大量增加抽水蓄能、新型儲能等靈活性資源,新能源電量占比每提升5個百分點,將增加消納成本0.088元/千瓦時。
“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將導致電源側供應不穩定,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造成巨大挑戰。”何勇健稱。
向綜合智慧運營商轉型
“新能源開發企業必須從單純的項目開發商,向綜合智慧運營商轉型。”何勇健認為,在技術層面,可以通過儲能、用戶側的靈活性和數字化技術,有效銜接光伏發電和下游負荷,著力打通從發電到用戶的鏈條,實現光伏的有效和有序供電,化解新能源對電網的沖擊。
另外,通過V2G(車輛到電網)技術也能較好化解新能源對電網的沖擊。“3000萬輛電動汽車通過V2G可以提供3億千瓦的電力調節能力,且在系統內分布均衡,基本上滿足大規模新能源的調節需求。”何勇健說。
何勇健表示,隨著技術進步,新能源開發成本逐年下降。近十年,我國光伏度電成本下降了90%,預計到2030年光伏度電成本將下降至0.1元。
何勇健表示,我國電力市場發展空間巨大,終端用能電氣化率不斷提升,電力需求將保持剛性增長。
具體來看,到2025年,我國電能消費總量將達到9.8萬億-10.2萬億千瓦時,年增長約為5.5%-5.9%。到2060年,全社會電能消費將提升至18萬億千瓦時;電力裝機預計將增長近3倍,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將提升至65%。
何勇健認為,我國將構建起以電-綠氫為主的終端能源消費體系。化工、鋼鐵、建材等行業是工業低碳轉型發展的主戰場,預計2060年化工、鋼鐵、建材等行業的綠氫總需求約為3000萬噸。
綠氫在重載長途交通領域作用突出。何勇健表示,綠氫及其衍生物可替代來自化石能源的燃料油、航空煤油,預計2060年我國交通領域綠氫需求將達到1500萬噸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