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蘇通江達海,河湖眾多,水網密布,自然資源要素齊全,生態系統類型多樣。生態環境保護、生態文明建設涉及方方面面、多個環節。向“綠”同行,發布會上,省發改委、省自然資源廳、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分別介紹各部門相關工作情況及下一步舉措,為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貢獻更多力量。
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
南京、常州、鎮江、淮安4市獲評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優良城市;金壇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是世界首個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電站;江蘇遠洋建造的全國首艘純電動集裝箱船“江遠百合”號,率先開啟了內河航運的“純電時代”……近年來,一個個優良低碳城市試點、一批批優秀節能降碳技術在我省涌現。
推進“雙碳”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、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迫切需要。江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轉型“路徑”是什么?
省發改委副主任季鳴介紹,三年來,江蘇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。強化政策系統謀劃,堅持全省一盤棋,統籌部署、分類施策,明確實現全省碳達峰的時間表、路線圖、施工圖。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,加快電動汽車、光伏、鋰電池、海上風電、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融合發展,把綠色低碳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。突出科技創新引領,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,設立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,每年財政撥款6億元,專項用于“雙碳”領域科技創新。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,推動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,大力發展光伏、風力等新能源,逐步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。強化試點示范帶動,積極推動各條線、各層次綠色低碳試點示范。
目前,我省已印發實施《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》《江蘇省碳達峰實施方案》等,為我省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制度保障。今年上半年,江蘇“新三樣”出口總額超千億元,同比增長29.6%,新能源車整車、光伏設備及元器件、鋰電池3個細分行業,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86.5%、36.9%、28.8%。
“未來一段時間,是我省推動實現碳達峰和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的疊加并行期,需要將‘雙碳’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。”季鳴表示,要重點做好“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、持續深化長江大保護、扎實推進美麗江蘇建設”四項工作,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,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,奮力描繪美麗江蘇新畫卷。
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
“生態保護修復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,也是推動美麗江蘇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。近年來,全省自然資源系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,大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,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、做示范。”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孫衛東說,江蘇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。從整體性、系統性、流域性出發,以國家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為抓手,統籌開展土地、礦山、海洋、濕地保護修復。
在逐步構建“山水”工程體系方面,我省以“南水北調東線湖網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”為主題,成功申報國家山水工程,實現零的突破,獲中央獎補20億元;邵伯湖西濕地修復子項目入選“中國山水工程”13個典型案例;今年8月,省自然資源廳啟動省級山水工程申報,重點支持河湖濕地、丘陵山地、海洋、城鎮和生物多樣性5個方向……江蘇山水工程體系已初現雛形。
在同步推進土地、礦山、海洋生態修復方面,我省開工28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示范項目,進展居全國前列;推進太湖流域礦山治理和鹽城海洋生態修復等5個國家工程建設;完成了長江沿線8個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建設。近五年,江蘇共完成土地綜合整治417萬畝、礦山治理13.5萬畝、造林綠化256.5萬畝、濕地修復32萬畝,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、穩定性、持續性。
下一步,我省將如何構建從陸域到海域、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?怎樣全空間全要素全方位推動美麗江蘇建設?孫衛東表示,要做好四個方面工作:一是持續加強空間規劃引領,抓緊推進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報批;指導各地分層分類開展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編制。二是持續嚴守資源安全底線,啟動《江蘇省耕地保護條例》立法前期工作;制定省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細則。三是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,健全省市縣三級生態保護修復統籌協調機制;三年高質量完成國家山水工程建設任務。四是持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,持續優化用地用林用海審批;更大力度推進存量換增量、地下換地上、資金技術換空間,引導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轉變。
全域推進幸福河湖建設
長江岸線問題實現“動態清零”,太湖“兩保兩提”治理目標不斷鞏固提升,洪澤湖東岸“百里畫廊”、西岸“醉美湖灣”建設有效恢復河湖生態,“一江兩湖”的綠色生態美景重新映入人們眼簾……此番景象,正在全省各地不斷上演。
江蘇,伴水而生,因水而興。水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,水利在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中具有基礎性、先導性、戰略性作用。近年來,江蘇以河湖長制為抓手,在全國率先全域推進幸福河湖建設,持續改善全省河湖面貌。
“2021年6月,省委、省政府主要領導發布省級總河長令,明確了幸福河湖建設的總體定位和建設方向;2021年10月,江蘇在全國率先頒布《幸福河湖評價辦法》和《評價標準》,規范了幸福河湖建設的工作流程和技術標準。”省水利廳副廳長王冬生介紹,15名省級河湖長帶頭巡河、治河、護河,帶動全省5.7萬名河湖長履職擔責,推動解決河湖治理保護一批突出問題。各設區市制定出臺幸福河湖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,幸福河湖建設在全域鋪開。
截至目前,我省長江生態岸線占比提升至64.1%;太湖連續15年實現“兩個確保”;洪澤湖入湖水質優Ⅲ比例提升至96%;累計建成農村生態河道2.9萬公里。同時,全省各地幸福河湖建設精彩紛呈,南通焦港、蘇州吳江區長漾入選國家幸福河湖建設試點;蘇州七浦塘獲評第二屆最美家鄉河;常州等地推進幸福小微水體整村成片治理。
“下階段,我們將全面落實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決策部署,聚焦美麗江蘇建設工作重點,發揮河長制多部門聯動優勢,全域推進幸福河湖建設,率先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、相得益彰的河湖治理保護新路子。”王冬生說,具體來看,將做好完善防洪減災體系、突出“兩河兩湖”治理、強化河湖空間管控、加強水資源保護、加快水生態修復五個方面的工作,努力實現“河安湖晏、水清岸綠、魚翔淺底、文昌人和”的幸福河湖建設目標,奮力譜寫“強富美高”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。